由“煲呔曾”谈打造个人品牌
品牌时代,个人品牌十分重要,你要注意你的形象.....
---------- 诸葛长青(海涛)
由“煲呔曾”想起
曾荫权的领结随着其自动当选香港特首的新闻也成为媒体关注与讨论的热门话题,并随着讨论的传播而成为曾特首的一个标志。据说曾特首有一百多个各式各样的领结,而且使用相当讲究,细心的人甚至觉得曾荫权打的领结都能表达他当时的心境,由此“煲呔曾”形象不仅在香港,在大陆也瞬间家喻户晓。
“煲呔曾”不仅成为了一种标志,也展现了主人的个性风格,同时体现了主人的人文色彩和价值观念。这就是品牌,当政治人物在探讨曾特首的治港理念时,作为营销人,我们更应该关注曾特首的品牌理念,让品牌为成功人生助一臂之力。
今天,对于给产品以人格化从而树立起强大品牌对于企业决胜市场的意义已成普遍共识;然面对今日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个人品牌化对于个人成功的意义同样应该引起重视。
环境要求塑造个人品牌
1、人才买方市场和职业自由选择。教育的普及和职业培训的增加,除了极少数岗位和职业外,普通的职业逐步走向买方市场,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而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自主选择又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要在众多的人才中露出头角,必须要有吸引眼球、引起关注、激发兴趣的特殊本领或特色。
2、服从式领导结构的改变。垂直性的领导结构正在改变,传统领导强调等级、权威和服从,同级之间竞争性不强,只要完成上级的指令和任务即可。领导则负责安排任务、监控执行、有绝对的权威。如今,工作的细分化和专业化使每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而具有不同专业化人员的协作才能最终完成全面的工作。这种领导结构和组织结构要求个人根据组织的要求突显出自己的特点和专长,并对组织和领导兑现承诺,领导和组织由权威的领导者变为顾客。
3、忠诚于事业而非忠诚于组织。为一个组织工作一生的忠诚者越来越少,能承诺为工作者提供一生的工作保障的组织也越来越少。组织希望不断的挑选最适合的人才,个人希望为自己事业的发展不断挑选最适合的组织。今天的社会为每个人实现自己事业的登峰造极提供了机会,个人的职业定位成为可能,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潜心的在定位的领域打造自己的优势,成为领域的强者。
4、个人传播渠道日益完善。互联网的普及,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日益平民化和自由化,为普通个人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无限空间和舞台。只要个人有意愿,就可以将自己传播给社会,传播给公众,而且成本低廉。
现实决定我们不只是在寻找一份工作、一个职业,也不是谋求一时的生存,而是要通过塑造自己的品牌来彰显自己的价值。有了自己的品牌,就能获取比别人高的溢价,就不担心失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可以在各种活动、各种场合成功的行销自己,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价值,赢得社会的肯定和承认。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价值体系和文化,就能够去影响人、教育人、感召人,征服人。
个人品牌的塑造要点
1、性格决定定位。性格决定命运,这一绵延千年的古训自有他的道理,性格是形成人差异化的最基本的元素;江山易改,本性难易,性格又是人最稳定的品质元素。有什么样的性格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和职业,确定什么样的目标。
在开展个人品牌的塑造时,首先需要清晰界定自己的性格特征,然后确定自己的事业定位和形象定位,这是塑造个人品牌的基础。
2、塑造个人识别标志。这个识别标志可以是自己的长相特色,自己的衣着装饰,也可以是自己的某种语言或某个行为。这个特色并不是需要自己独有的,而是要通过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表现或自己直接对外传播将这个特点展现出去,让消费者形成记忆就成为个人的一个标志。
小品大师陈佩师的光头,策划人员叶茂中的棒球帽,赵本山的农民帽和猪腰子脸,曾荫权的领结等,都成为社会大众对他们的独特认识。其实在社会上,戴棒球帽的人很多,光头也是不计其数,而只所以能成为这些人的识别特征,关键在于他们维持了形象的一致性,并高强度的传递个了社会大众而占据了大众的心智,成了这个“品类”的记忆核心。
3、塑造个人形象和个性。人的性格特征各异,性格特征本无优劣之分,关键看是否找到了适合性格特征的工作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个人的形象来源于个人的语言和行为以及这种语言和行为与受众形成的反映和共鸣。
同为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的品牌形象是学者风度,给人思想深刻、知书达理、富有知识的感觉;水均益则是记者型的主持人,形象好、英语好、能驾驭国际突发事件的报道;吴小莉播报新闻方式独特,表现出极具亲和力形象。
4、积累个人故事。故事是让人了解个人历史的重要途径,故事会使听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神秘的效用,并为故事中的言行而动情,为过程而感动,从而维持受众的热情。
故事使个人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创造现实感;故事又可以使哪些印象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神奇感。故事是品牌使人崇拜和尊敬的重要元素。
为体现比尔盖茨的创新、聪明、叛逆的天才形象,塑造了盖茨“英雄出少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传播无疑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过程,它极大的增加了盖茨的受众心中的神秘感和神奇感,引发了无数人的探求欲望,也赢得了无数人的崇敬。
万科老总王石堪称个人品牌营销大师。他通过一些列有步骤的个人行动和品牌故事的打造将自己塑造成特立独行、个性鲜明、标新立异的形象,传递着一种引领风气的领袖气质。2001年6月,身为企业董事长的王石成了摩托罗拉手机的形象代言人,社会为之轰动,人人惊愕不已;2003年5月,王石作为年龄最大的队员毫发无损的成功登上了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在媒体的争相报道下,王石赚足了眼球,也充分的传播了自己的品牌个性和形象。
5、借助传播舞台。个人品牌除了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言行传播外,也需要借助日益增多的现代传播媒介。各种网络、论坛、会议等,还有各种参与性的电视节目、电台节目。如果个人品牌要突出自己所生活和工作的区域,就必须要增加在社会的暴光面和暴光率,增加知名度。同时,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主张也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为大众所认知和了解,在思想上和观念上形成志同道合才能最终能够成为强势品牌。而且也通过这些社会媒体的展现积累自己的品质资产和信誉资产,传播和累计品牌形象。
2005年从北大BBS一炮走红的的芙蓉姐姐、网络流行的菊花姐姐、广州两名以翻唱歌曲而激荡网络的“后舍男孩”等,无不是在借助新的传播媒体而进行的品牌塑造尝试,虽然因美誉度的缺陷未能持久,但短时间塑造出的知名度也让新一代年轻人感受到了个人品牌的影响力和对发展的某些帮助。
6、建立并传播自己的价值体系。个人要成为品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并通过各种概念、作品、讲话将这些价值体系传播于公众,以获取公信力。价值体系就如同品牌的核心价值,需要有概念和通俗易懂的适合受众的传播语言进行传播。而个人的日常行为必须不断的展示和传播这种价值,形成个人在公众朋友、员工、公众中的独特联想。
品牌是企业竞争的法宝,未来的社会,品牌也是个人竞争的法宝。对于任何一个想在自己的事业领域有所作为、想在竞争领域保持领先者,必须要完成从职业(工作)到个人品牌的转变,到那时,你真的可以自豪的说:我可以失去一切,哪怕在一夜之间我的一切都化为灰烬,只要我的人还在,我就什么也没失去。陈历清
曾荫权和夫人迁入礼宾府。图为二人在摆设家庭照。
曾荫权和夫人在香港礼宾府的小饭厅茗茶。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经过连日“搬迁大行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与太太鲍笑薇,终于昨日正式迁入香港礼宾府居住。为方便工作,行政长官办公室的大部分员工亦会迁进礼宾府内,而行政长官办公室将于星期一开始在礼宾府运作。
曾荫权昨天中午与太太特别到礼宾府,并“偷得浮生半日闲”,喜孜孜地在“新居”内饮茶赏花。政府新闻处基于各界的关注,罕有地发出特首伉俪的“私生活”——在新居内活动的影片及照片,让市民分享2人搬迁新居的喜悦。而他在小休一番后即赶到立法会出席答问大会,更向议员道歉,自己为搬屋事耽误了一些时间,如有答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包涵。
布局不变 装修近半年
香港礼宾府前身为香港总督府,建造工程始于1851年,工程历时4年,曾有25位总督以这座建筑物作为官邸和办公室。由于历史悠久,当时仍作为港督府的礼宾府于1995年根据《古物及古迹条例》被定为古迹。因此,礼宾府的官邸和办公室装修工程在去年7月展开时,曾特首已下令要尽量将其建筑物结构、布局及间隔维持原状,以保存礼宾府的历史特色。
新建两鱼池名“昌盛”
不过,既然是自己的新居,曾特首也不免为礼宾府新添了一些“个人特色”:礼宾府外墙由白色变成浅灰色,屋顶则改髹上较深的棕色,而内墙、拱形设计的外墙及小窗花,均髹上奶黄色。而最大的变动,是曾特首在新居内,动用30万元兴建的一大一小鱼池,据称鱼池被命名为“昌盛”,池边以假山石盆景装饰。
为何要一大一小呢?据水族行业的人士介绍,2个鱼池并非曾特首“心多多”要养2池鱼,而是养鱼一般需要一个“隔离池”,让鱼儿有病时可以“隔离”,以避免“一鱼病、全池死”;在购买新鱼时,也会在此隔离,以免新鱼有“暗病”,传染及池内的鱼;在换水时,也可作为鱼儿的临时居所。
虽然曾特首说过自己喜欢游泳减压,而礼宾府亦有“新游泳池”,不过,曾特首已说过不会在礼宾府内游泳,因为四周高楼大厦林立,很容易被别人“偷窥”。
既然礼宾府是“二人世界”,曾特首自然悉心照顾自己的“另一半”:他为爱兰花的太太在府内种植了多盆拖鞋兰及白色蝴蝶兰,为已8年无人居住的礼宾府增添生气。
传闻儿时心愿终得偿
不少人认为,曾荫权是次入住礼宾府,是偿了儿时的心愿:曾荫权自小在中西区长大,与家人同住在荷李活道警察宿舍内,居住环境挤迫,令他们一家几口要睡在同一张床上,而其任职警员的父亲曾云曾在当时的港督府驻守。故传闻曾荫权的儿时心愿,便是出人头地之日可入主这建筑物。如果此说法无讹,则曾荫权终于得偿所愿。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以《香港新方向》为题,发表施政报告。香港各大报章大篇幅解读报告的亮点并发表评论表示,施政报告体现了曾荫权的六大施政思路,而曾荫权开门见山地点出香港定位:“香港只有立足国家,才可以面向全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个定位,将引领香港人去把握未来黄金十年的机遇。
香港《文汇报》文章指出,综观全文130段、2万多字的施政报告,富有香港特色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并体现为六大施政思路﹕立足加快发展、立足提升竞争力、立足改善生活质素、立足强化社会参与、立足提升管治及施政效能和立足找准香港定位。有分析人士指出,6大思路结合政府、社会、个人,糅合经济、民生、人心,兼顾历史、现实、未来,紧密相联,环环相扣,互为基础又互为动力,如经济蓬勃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提升竞争力既可促进经济又可体现个人价值,社会参与既能提升施政效率又能促进社会和谐,等等。
香港《大公报》社评指出,这份名为《香港新方向》的施政报告以及曾荫权本人,今天在一些传媒报道及评论中必然会受到这样那样的质疑与揶揄,包括批评报告措词用语“内地化”,什么“三个坚持”、“十大建设”是“学足大陆”……;但是,“报告”为香港的未来发展勾画出了一幅新的蓝图,其中有全球、有国家、有特区;有政府、有企业、有市民;有经济、有文化、有教育……而且都有了新的定位和取向,这一努力和成果,又岂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论者所可以全面否定的?
但是,正如曾荫权自己在“报告”中所说,光有方向、光有愿景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可以实现愿景的方案;而“报告”提出的具体方案中,又以“十大建设”和十二年免费教育影响最广,也最受注目。
《文汇报》社评指出,是其实,在这些具体的构想和政策之外,施政报告还有三个值得关注的亮点,是行政长官与本届政府施政理念的突出体现,对于香港的未来而言,或许更加重要。
一是提出“进步发展观”。这是继“强政励治”之后,曾荫权对政府及他本人施政理念的丰富和完善。这是一个既有针对性又有包容性的重要理念,相信会引发港人共鸣。
二是坚持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这一点上本应没有异议。但是,香港这些年始终存在着抬高民主议题、压低民生议题的现象,曾荫权强调经济民生的施政主轴,显示出身为领袖的政治定力,有利于政府和社会形成合力。
三是重申与国家同步发展的战略思路。施政报告再度把香港与内地融合提上议程,主动提出配合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拟订,进一步厘清香港未来的走向以及在国家建设中的角色,并从港深共建大都会、粤港合作、泛珠三角合作三个层次,谋求实质性进展。树立起这样的战略思维,香港就可以充分利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蒸蒸日上,立于不败。
曾荫权把他的这份施政报告命名为“香港新方向”,有了上述三点,真的是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