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明灯国学院

首页 -->儒家文化

 毛泽东最难忘的恩师:学贯东西杨昌济


   日期:2023-07-01 10:27:04     阅读:2   

毛泽东最难忘的恩师:学贯东西杨昌济(图)

image.png

毛泽东最难忘的恩师:学贯东西杨昌济

诸葛长青


伟大中华,总有许多为国家人民无私奉献的人,他们是中国的顶天柱。


---- 诸葛长青


神州大地,人杰地灵。


伟大中华,英才辈出。


当我们回眸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总是被许多为国为民的杰出人才感慨不已。


盘古大帝、鸿钧老祖、伏羲大帝、女娲娘娘、炎帝黄帝、孔子、老子、孟子、鬼谷子、张良、诸葛亮、刘伯温、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保生大帝、李世民、汉武帝刘彻、东方朔、董仲舒、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杨昌济等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诸葛长青要和大家说说,一代帝王圣贤师--杨昌济。


杨昌济为了护佑中华民族,从教育入手,以“欲栽大木拄长天”为使命,挑选世间人才,用其一生智慧、一生收入,培养了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萧三、周世钊、何叔衡等中华栋梁支柱。


诸葛长青在定位历史人物的时候,把杨昌济先生定位为“一代帝王圣贤师”。


当诸葛长青每次通过历史资料、影视资料看到杨昌济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时候,总是充满无限感慨,总是感到热泪盈眶,这个人太伟大了,他为了中华民族,奉献了自己一生。


诸葛长青也因此感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啊,你有多少忠肝义胆、报效国家民族的仁人志士啊!


我们向这些伟大的仁人志士致敬!他们的名字永垂史册。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杨昌济先生:


一、杨昌济先生简介


杨昌济(1871.4.21——1920.1.17),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人,伦理学家,教育家。


曾经留学日本、英国,毕业于弘文学院、筑波大学、阿伯丁大学职业教育家,支持新文化运动。


家族成员:祖父,杨万英;父亲,杨书祥;母亲,向氏;哥哥,杨昌运;弟弟,杨昌恺;妻子,向振熙;子女,杨开智、杨琼、杨开慧;女婿,毛泽东。


他学贯中西,热爱中华,注重发现、爱护和培养人才,他认为,培养发现爱护培养人才,此乃“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很有感慨的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一个公平正直,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


他宣传《新青年》的主张,代表作品《杨昌济文集》。


1871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后求学于岳麓书院,拥护康梁变法主张,参加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


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


杨昌济经常以爱国和进步的道德思想教育学生,引导他们做有益于社会的光明正大的人。


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精神,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善于“自理其身”;


要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不自甘沉沦。


在教育学上,他考察了日本、英国、德国等国的教育系统后,将国外完善的教育学理论引入中国,提出了“教授、训练、养护”的教育办法,即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模式。


在今天看来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1913年后回国,任教于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


先后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


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促成新民学会的成立。


参加筹备湖南大学,撰《论湖南创立省立大学之必要》,被誉为“湖南大学蓝图设计第一人”。


1918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葬于长沙县板仓。


其一生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


著有《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劝学篇》等,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


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


杨昌济妻子向振熙,儿子杨开智,女儿 杨开慧。


二、杨昌济先生生于书香门第


杨昌济的高、曾祖父都是“太学生”,祖父杨万英是“邑庠生”,一生在家乡以教书为业。


父亲杨书祥,字书樵;母亲向氏,平江县石洞人,其父出身进士,做过前清国子监学录,乃诗书世家。


向家与杨家世代联姻,对杨家子弟影响甚深。


清同治十年(1871年)四月二十一日(农历),杨昌济诞生于长沙县清泰乡板仓冲下屋杨家(今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


杨家原居长沙县金井的蒲塘,十八世纪末,在杨昌济高祖父时迁移至此。


杨昌济,字华生,一九零三年留学日本前改名怀中。


父亲杨书祥,字书樵,读过不少古书,长期在乡下教私塾。母亲向氏,出身于理学世家,住平江石洞。


杨昌济的长兄杨昌运,字荣生;一个姐姐,弟弟杨昌恺,字瑞生,过继给叔父为子。杨昌济排行第三。


三、杨昌济学贯东西、文武兼备


清光绪三年(1877年),7岁进馆发蒙,蒙师是自己的父亲杨书祥。


入学第二年(1878年)父亲病逝,母亲也相继撒手归西,杨昌济开始了一个人求学之路。


光绪十四年(1888年),17岁的杨昌济与表姐向振熙结婚。


光绪十五年(1889年),应长沙县学试,补邑庠生,为学政张亨嘉赏识。


张亨嘉取士不重八股,重通经史,留心经世之学,很欣赏杨昌济的才识。


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家设馆授徒,常与密友杨守仁讨论国事,认为“非改革不足以图存”。


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家乡教私塾,同时继续准备举业,潜心研究宋明理学。


《达化斋日记》从这年记起,其内容大多记述其排除各种杂念专心读书的心得及个人思想修养、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经验体会。


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家乡教私塾。生一女名杨琼。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杨昌济对战事十分关心,见清兵一败涂地,而清朝当局还一味妥协,非常着急。


冬天,写《杂感》诗八首,抒发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同时,对清政府仍然存在幻想。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读书,积极参加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加入了他们组织的“南学会”,成为通讯会友,借此机会向谭嗣同等求教学问,交流思想。


同年,儿子杨开智出生。


戊戌变法失败后,避居家乡,研究经世之学。


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做人,都具有坚忍精神,他说:“吾无过人者,惟于坚忍二字颇为着力,常欲以久制胜。”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杨昌济继续隐居乡间授徒、自学。


这一年,长女杨琼不幸夭亡。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杨昌济继续隐居乡间授徒、自学。


11月,女儿杨开慧出生。


杨开慧(1901—1930),号霞,字云锦,湖南长沙板仓人,杨昌济之女。


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牺牲。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继续隐居乡间授徒、自学,参加赴日留学考试 ,获官费留日资格,回乡作出国前的准备。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渡日本留学,主攻教育学。


启程前,改名“怀中”,表示身在异邦,心怀中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杨昌济从弘文学院顺利毕业,升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专修教育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肄业。


是年,在杨毓麟、章士钊等好友的极力推荐下,清政府派往欧洲的留学生总督蒯光典,调杨昌济去英国继续深造。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杨昌济留学英国,进入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


宣统二年(1910年),在爱丁堡文科学习。


同时注意研究英国教育状况、英国国民生活习俗。


宣统三年(1911年),在阿伯丁大学文科学习。


十月,武昌起义成功,送别章士钊回国。


1912年夏,杨昌济结束了在阿伯丁大学3年的学习生活,获得文学士学位。


随后,他前往德国进行了为期九个月的考察,还去瑞士游览了一番。


在德国,杨昌济重点考察教育制度,但也很留意政治、法律等各项制度。


考察完毕,随即启程返回阔别十年的祖国,回到了故乡长沙。


四、杨昌济立志教育培养毛泽东等栋梁人才


1913年,回到湖南后,湖南督军谭延闿想聘请他当省教育司司长,辞不就,出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同时兼任湖南第四师范学校修身和心理学教员。


1914年,在湖南高师讲学,上半年兼任第一师范修身、教育学两科教员,下半年只教修身课。


夏天,所著《论语类钞》由宏文图书社出版。


1915年,在湖南高师讲学,上半年兼一师修身课。


一师学生毛泽东等发起驱逐校长张干的运动,张干要开除毛泽东等人的学籍,杨昌济与徐特立等教员出面,要求张收回成命。


对毛泽东这个“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杨昌济认为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


诸葛长青研究发现,杨昌济发现毛泽东是杰出人才,倾其全力培养毛泽东。


可以说,对毛泽东一生健康成长影响最大的就是杨昌济先生。


杨昌济在长沙的学生先后以千百计,他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


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对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看来,杨昌济一开始便把这个学生看作“异材”的。


1917年上半年,仍任湖南高师教授,兼任一师修身、教育学教员。


向《新青年》推荐发表毛泽东(“二十八画生”)的《体育之研究》。


北洋政府决定撤销湖南高师,杨昌济坚决反对。


为此,他与同仁呈文湘政府,历数保留高师并创办湖南省立大学的重要性。


他还特地写信给当时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留日同学范源濂,力争保留高师,同时请他解决学校钟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


下半年,高师奉命撤销。经湖南省政府备案,成立湖南大学筹备处,由杨昌济等人主持其事。


之后任湖南商专教务主任,兼修身课教员,同时任一师修身教员。


在湖南任教期间杨昌济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


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并促成新民学会的成立。


萧子升、蔡和森与毛泽东是杨昌济的三位得意弟子,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人称“湘江三友”,毛泽东、蔡和森两位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成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领导人,而青年时代的激进分子萧子升则坚持信仰无政府主义,解放后长期旅居国外从事文字教育事业。


五、杨昌济先生任教北大继续培养毛泽东


1918年6月,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


他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筹措经费,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促成了爱女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恋关系。


诸葛长青研究发现,北大期间,杨昌济先生全力培养毛泽东,同时介绍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高师,让毛泽东安邦定国思想实现了新飞跃。


1919年,五四运动时,发表《告学生》一文,表达对青年的热切期望,并参与发起北大哲学研究会,著文号召青年敢说敢做。


杨昌济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并告诫他们自己平身“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志愿。支持成立新民学会,筹备创立湖南大学。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


临终前曾致信好友章士钊(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信中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后归葬长沙县板仓。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


六、杨昌济先生学术思想


就学术思想的总体而言,杨昌济的学术思想充满着进步主义的色彩,杨昌济的学术思想在我们近代学术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1、提出“教授、训练、养护”六字教学法。


在教育学上,他考察了日本、英国、德国等国的教育系统后,将国外完善的教育学理论引入中国,提出了“教授、训练、养护”的教育办法,即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模式。


诸葛长青认为,杨昌济先生的教育思想,是荟萃东西方智慧,在今天看来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2、提出了杨昌济学术思想:


杨昌济的教育思想承接明朝大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来,又接收了西方泡尔生等教育家现代教育思想,提出了杨昌济的学术思想:


(1)贯通古今,博通中外;


(2)有批判的吸收和借鉴;


(3)折中调和的相对保守;


(4)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贯穿始终等特征。 


(5)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反对空谈;


(6)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提出“立志、理想、爱国、殉国、勤勉、存诚、立功、勇敢、坚忍”等10方面内容;


(7)教育普及应与提高相结合;


(8)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反对赶时髦的留学之风;


(9)注重发现、爱护和培养人才,此乃“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10)洋为中用,反对全盘西化。


七、杨昌济先生注重身体力行


杨昌济先生还教育学生要注重身体力行的作用,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树立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就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讲求实际。


他还认为,要做到身体力行必须珍惜时间,兢兢业业地按时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强调“凡事有可今日为之者,即宜今日为之,断不可留待明日,有因一日之迟而误事机者矣。


且明日又有明日当为之事,今以今日当为之事留待明日,是先夺去明日一分之日力,而明日当为之事必有不能即办者矣。


如此逐日积压,事愈多而心愈纷,如欠债然,将终身无有肃清之一日”。


杨昌济为了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学生,不断对教育进行深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教育的本质。在杨昌济看来,所谓教育是“有目的、备方案,予人以意识的感化”。


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不仅概括了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的主体(人)、教育的客体(人)和教育的目的(感化人),而且还包含了教育的性质、任务、对象和方法等内容,从根本上揭示了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以影响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这种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看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即感化,教育是一个教育者感化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颤动另一个心灵的互动过程,它充分尊重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2.关于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杨昌济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因此,他强调培养学生的生存竞争能力的重要性,以便使他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环境,掌握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并引导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进步,养成一种“公共心”。


针对当时中国的状况,他主张培养五种类型的人才:一是竞争型人才;二是管理型人才;三是科技型人才;四是实业型人才;五是教育型人才。


而在这五种人才中,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培养教育型人才,因此,他主张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关于教育的作用。


杨昌济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倡民族之精神”,“救人心之陷溺”,图社会“根本之革新”,最终达到感化人之目的。


3.关于教育的方法。杨昌济对启发学生智力的教育方法的阐释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教授”,二是“训练”。


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为教授之时同时为训练,为训练之时同时为教授。


当然,两者的目的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教授”的目的是为了授予学生以智识,培养其“发达身心之能力”;而“训练”则主要是端正学生的意志和性格的发展方向,使他们养成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 


八、杨昌济先生体育强国思想


1.体育事关国家之兴亡。


杨昌济重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身心同样需要锻炼。


他认为,一个人没有强健的体魄,就会缺乏勇毅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


对恶劣的环境没有抵抗力,平时吃不得苦,耐不得劳。


学问和事业的成就会大受影响,而国家的独立,繁荣有赖于建立强大的海,陆军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又来源于国民体质的好坏,因此一个国家若不注重体育,人民体质羸弱,国势必然衰颓。


他还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没有尚武精神和刚强的民风。


因此 ,他指出 “国家之兵力,国民之生产力,无不关系与体育。”


体育对于个人的生存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兴衰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杨昌济已经意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提出国民要加强体育锻炼。


但这是建立在强种强兵,救亡图存的思想基础上,他注重的是体育的社会功能,强调了体育真正的目的是增强体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2.教育不可不置重于体育。


首先,积极养护体质,杨昌济特别重视积极养护 ,他认为体操 “既使之强壮,又使之健美 ,又使之敏捷,三者毕皆体育之目的可谓已达矣”。


即体操能使人的头、腰、手、足和全身都得到活动的机会。


能促进人体各个部分的均衡发展;能促进人体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 避免弯腰驼背, 使体型更加健美;还能提高人的力量 、柔韧、灵敏等素质, 三者加在一起便是体育健身之目的。


因此 ,他主张中、小学都开设体操课, 社会上的成人也可坚持体操运动 。


其次,消极养护体质,所谓消极养护:是指保护学生的身体免受损害,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杨昌济强调教师和家长应加强养护,注意防止发生事故。


青少年由于生性活泼,喜欢各种游戏运动。


因此遇到意外的可能性也多,这是学校老师必须注意的,刀剪之类的锐器,家长必须谨慎收藏好,以免误伤;一些危险游戏也应该严加禁。


其三,减轻学业负担,杨昌济认为:“学生成绩能力之测定,不以钟点之多少,而以教材实质之善否、教授方法之合否、注意力集中与否、精力之充足与否为断。”


为了追求优秀的学业成绩而加班加点的做法有损学生的身体健康,他提倡减轻学生负担。


反对搞突击战、疲劳战。


杨昌济不仅反对学校授课钟点过多,而且也反对给学生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的做法。


他认为家庭作业的分量一定要限制,否则会使学生疲于应付、脑力过损, 同时挤占了学生的娱乐活动和业余爱好。


他说:“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自以为尽心教授,而不知过犹不及。结果事与愿违,效果并不会好。”


其四,搞好个人与环境卫生,搞好个人与环境卫生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保障,也是预防各种疾病的前提。


杨昌济指出:”吾国人有一极大弊病,即不洁是也。衣服不洁,口齿不洁,体肤不洁,器具、书物不整,随地唾涕,当道便溺 ,浴室、厕所尤为不洁。而欲改良习惯,不可不赖教育。故教育者,必养成生徒爱清洁、爱整齐之习惯,断不许丝毫潦草 。”


关于个人卫生,他认为不仅要搞好皮肤卫生,勤于沐浴,还要注意保护视力卫生,他教育学生不要在黄昏时看书 ,不在光线暗淡处看书,眼睛与书要有适当的距离。


关于环境卫生,他强调学生活动的场所要干净整洁。


须备痰盂、置纸篓等物 。


严禁吐痰和乱扔纸屑;勤扫地,勤抹桌椅,常开窗保持空气的流通和新鲜;扫地前要洒水,用湿布抹黑板,以防止空气污染。


他还特别强调了饮食卫生,指出 “不洁之物有害卫生,有法可设不思变计,是为忽视生徒之体育,长此不变,可为寒心。”


因此,他主张将学校的 “会食制” 改为书院的 “分斋制” , 以斋舍为单位,多设小厨房,并且每一小厨房招数人承办,由学生轮流进行检查监督。 


九、杨昌济先生对后世影响 


1.对毛泽东的影响。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


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


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


他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1 9 1 3年春,杨昌济归国后不久,便到第一师范任修身教员,毛泽东刚好结束半年的自学生活考入该校。


杨昌济在授课时,十分注重从道德伦理和为人做事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毛泽东而言,他从杨昌济这里最大的获益,莫过于思想、志向和抱负的初步确立。


以至使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坚持了长达5年多的学习生活。


毛泽东在听杨昌济授课后,曾写下了这样的感情:“理想者,事实之母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


毒蛇螫手,壮士断腕。非不爱腕,非去腕不足以全一身也。


彼仁人者,以天下事为身,而以一身家这腕,惟其爱天下万世之诚也,是以不敢爱其身家。身家虽死,天下万世固生,仁人之心安矣。”


这表明他受老师的影响,开始懂得了“高尚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赞同这种断腕全身,以大局为重的精神,欣赏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


在杨昌济的教育、培养下,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在成长道路上深受其影响,毛泽东安邦定国思想更加清晰。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杨昌济强调“博学、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废,毛泽东等受到启发,提出了“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


总之,在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成长的道路上,杨昌济无疑是起了一个启蒙先师的作用。


毛泽东等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的早期言行,无一不受深杨昌济的影响。


如果说,毛泽东等人在早期实践活动中,致力于教育经世的探求是失败了,但是,杨昌济以“欲栽大树柱长天”为核心的教育经世的目的和宏愿却是成功了,他成功地培养了一批“柱长天”的“大树”。


2.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


毛泽东等人接受了杨昌济的思想观点,认为: “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半壁的地位。


3.在经世方法与手段上。


早期湖南党史人物群体也曾一度致力于教育经世。


蔡和森认为:“胡林冀之所以不及曾涤生者,只缘胡夙不讲学,士不归心,影响只能及于一时。”


因此,他不仅自己想当一名教师,而且提议新民学会会员中 “多出几个小学教师”,“造幼龄之小学生”,他认为这是“远大之举”,不可等闲视之。


杨昌济部分个人著作


著作:《论语类钞》《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治学篇》《劝学篇》《伦理学之根本问题》等;译本:《西洋伦理学史》等。


4.毛泽东等对杨昌济先生评价


(1)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很有感慨的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一个公平正直,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我在他的影响之下,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扬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一百分。” 


(2)曹典球在《杨昌济先生传》评价杨昌济说:“湖南之师范教育,前清末年虽有中、西、南三路师范学堂及优级师范学堂之设,大辂椎轮,不为无功。但至高师成立,始有西洋伦理学、教育学及哲学等课程,其规划皆先生所首创”。


“先生自精研中国经史、性理诸学数十年之后,又继续在日、英二国苦学九年之久,对于中西学术源流,政治风俗,了如指掌,加以本身之存养省察,事事物物,无不加以详密之分析,而后出之为语言,发之为文章,经师人师,备诸一身。以故来学之士,一受其薰陶,无不顿改旧时之宇宙观,如饮醇醪,受其影响。是以湖南之师范教育,至先生讲学高师时,乃与普通各科诸教育有所区别。虽先生所采之英、德哲学诸书以作教材,多唯心派家言,然在湖南教育史中实别开一新纪元,不可忽视!” 


(3)黎锦熙:杨君怀中,留学英伦及苏格兰有年,研究伦理教育,去年归自德,主湖南第一师范修身科讲席,是书即其所编讲义也。


语语自道心得,故说理精,自述经验,故比事切;旁征泰西教理学说,析其同异,无所牵附,故博而下凿;即《论语》之内容而析为类,自成系统,亦无碎义,故约而不拘。


盖非仅学校讲授之善本而已,世有笃志自修者,得是书以为研习经训之途径,其于修己、接人、观世、知化之道,思过半矣。


(4)蔡元培在杨昌济逝世后的挽联中写到:“学不厌,教不倦,本校失此良师”。


字虽不多,却高度概括了杨昌济的一代师风。


(5)李肖聃在《杨怀中先生逝世再志》中评价:“君,寒士也,诚乐乎道,而不以穷饿动其心,此其学之所以口进不已也。”  


十、杨昌济北京故居


杨昌济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豆腐池胡同15号,是一座民国时期的小型民居建筑。


1918年杨昌济(怀忠)被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从湖南迁居至此,当时为豆腐池9号,大门上挂“板仓杨寓”的铜制门牌。


此院是一座不太规则的两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12米。


如意大门一间在院子西南侧,硬山顶合瓦皮条脊。


一进院有倒座房三间、北房三间、东厢房三间,均为硬山合瓦清水脊。


西厢房已改建。北房三间为杨昌济先生自己居住,东厢房三间为女儿杨开慧所住。


后院有后罩房四间,为其他家属居住。 


墓地


杨昌济墓位于长沙县开慧乡开慧陵园内,系与父杨书樵之合墓,占地约50平方米,墓冢为大圆顶形,冢前有石栏和石台。


墓围以花岗石建造,前向敞口,呈八字形。围绕墓冢的墓围呈腰椎形,墓碑嵌在墓围上。


1983年杨昌济墓连同杨开慧墓一道,以杨开慧烈士陵园的名义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长青:本文资料图片参考选自网络)


(本文是诸葛长青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image.png

诸葛长青:中国国学传统文化研究传承者,愿与天下有志者一起“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邮箱:zhuge8031@163.com  




    **  **  **  推荐文章  ** **  **

*放生感应:放生的好处不可思议!

*印经书的好处:印经书者有七大福报

*放生问答:自己放生和别人代放生一样吗?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你呢?

*命运秘密:心好命也好, 富贵直到老!

*成功励志格言: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周易八卦:中国周易八卦文化智慧

    **  **  **  最新文章  ** **  **

*《易经》提醒:为什么要重视礼仪?

*素食好处:如何吃素食?素食是什么等?

*诸葛长青:吴承恩写《西游记》劝人行善

*放生鱼类:养殖的鱼能放生吗?

*诸葛长青:《易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国学研究:孝敬父母是立身之本

*修行精进:谦虚好问才能学到知识

    **  **  **  随机文章  ** **  **

*诸葛长青:感染病毒“阳性”医药和念佛号道号治疗方法

*企业管理知识:企业管理十大定律

*诸葛长青素食问答:如何应酬中吃素食?

*谁是中国2007年十大富豪?

*周虎:中国人突破英语的先锋官

*马云语录——写给每个想从互联网捞钱的人

*为什么通过佛法修行能认识真理

上一篇:孔子论语说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实践
     下一篇:儒家修行方法:儒家如何修行提升自己


诸葛长青中国梦:学习圣贤,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邮箱:zhuge8031@163.com

Copyright©2022-2025 诸葛长青-国学12345-圣贤明灯国学院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7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