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罗贯中真实情感的流露(图)

《三国演义》:罗贯中真实情感的流露
诸葛长青
罗贯中,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人,是我们志存高远、鹰击长空的榜样! ---诸葛长青
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在和师傅共同完成《水浒传》的写作之后,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他是一位悲天悯人、博学多才的一代谋士、文坛巨匠。
一部《三国演义》,使他名满天下。
三国演义这本书,生动地体现了他的的宏伟韬略。
他曾经是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僚军师。
曾经给张士诚提出过“缓称王”的远大谋略,可惜,张士诚动却失之交臂。
于是他独自飘游天下,一腔热血尽付《三国演义》。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出生于元仁宗年间的山西太原。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父罗锦是丝绸商人。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他天资聪颖,7岁开始,在私塾学习。14岁时由于母亲病故,便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生意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处作幕客。第二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离开了他,准备返回老家太原。
路上他遇到同乡贾仲明,得知父亲已经逝世,继母改嫁,便不再打算回老家。在河阳山他遇到了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罗贯中非常赞同他写书劝世的主张,于是拜施耐庵为师。此后,罗贯中一直陪伴在施耐庵旁边,帮助抄写书稿。随后自己也开始撰写《三国演义》,并得到了施耐庵的许多指点。
至正二十六年春,罗贯中的老师赵宝丰去世。罗贯中赶往慈溪祭奠。几个月后,施耐庵为躲避兵乱全家迁往了兴化。
罗贯中找不到施耐庵,就在河阳山继续写《三国演义》。
当罗贯中打听到施耐庵下落,准备投奔过去时,正巧赶上施耐庵因《水浒传》而被朱元璋抓起来。
于是罗贯中赶往金陵,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刘伯温帮忙营救。
经过一年多后,施耐庵终于出狱。罗贯中雇船送他回兴化。但是由于施耐庵途中染病,罗贯中陪伴他在淮安养病。不久施耐庵去世,罗贯中帮忙料理了后事,然后带着《水浒传》书稿去福建建阳找人刻印。
但是在建阳无人敢承印《水浒传》。他没有办法,只好到杭州暂时住下。在这里他整理修改了《水浒传》,也有人说《水浒传》后三十回就是这时完成的。同时他还改定了自己的《三国演义》,又写了《三遂平妖传》二十回,就病逝在杭州。
罗贯中从事小说稗史的创作,有许多的著作传世,诸如《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相传,他还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并曾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
贯中的长篇巨制《三国演义》,大约是他后期的作品。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他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博采裴松之对《三国志》补缺、备异、惩妄、论辩,所保存的大量宝贵史料,吸取了西晋至元一千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个人的卓绝艺术才能,纵横捭阖,巧妙驾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历史事件,完成了这部75万字的古典名著。
在这部名著中,贯中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伎俩和阴谋诡计。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挺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
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则是多方面的,充分地显示了罗贯中在人物的刻划方面有着惊人的技巧。全书四百多个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鲁肃、周瑜、黄盖、郭嘉、许攸、张辽、陆逊以及王允、董卓、吕布这些巨谋勇将,忠奸之臣,都具有鲜明的生动的个人特性。尤其是对张飞、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谓出神人化,呼之欲出。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
(图片选自网络)
【诸葛长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圣贤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国学传统文化研究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福生无量天尊。孔子。耶稣。穆罕默德。
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三界十方一切神仙。
古今中外一切圣贤。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
中华民族英雄:戚继光http://www.guoxue12345.com/zgcqsg/91.html